取消
加载中...
这个午夜,被《啥是佩奇》刷屏的人们
Feng 2019-01-18 11:06

来源:撕蛋

原创: 小日先生 


年关难过,现在是2019年1月18日:

凌晨1点。

14417e36c65eb4eaab9b342dff453535.jpg 

朋友圈还在刷屏。


人们刷着《啥是佩奇》的视频,刷着蒸汽朋克佩奇的图,当然,也刷着另一个佩琦。


这种属于群体的,看似简单却久违的“情感共鸣”,实在是久违得不能再久违了。原谅我用了三个久违,毕竟,重说三。


作为《小猪佩奇过大年》的预热,《啥是佩奇》无疑是成功的。它的成功来自于三点,鄙视链、鄙视链,还是鄙视链。


最近我脑子不好,说话听起来特别“结巴”。

 

《啥是佩奇》的三条鄙视链,构成了这一次的群体刷屏。


第一条鄙视链,

来自你我和片中的主角。

 

这特么可是家喻户晓的小猪佩奇啊,怎么会有人不知道呢?


这是我们看到片子提出的第一个疑问,一个和我们认知相反的追问。


所以,我们热衷于片中的老爷子马不停蹄地问身边人,啥是佩奇,然后我们又以局外人的身份,看着老爷子狼狈滑稽、措手无策和四处碰壁。


这条鄙视链的传播逻辑和爆屏效果,一如方言电影。


为何中国方言电影票房都比较好?是由于观影群体和主角本身的现实社会地位落差决定的,不妨想想《无名之辈》、《疯狂的石头》、《火锅英雄》……


只不过这条鄙视链背后的逻辑让人悲伤:


在中国,再众所周知的流行事物,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。

而大多数时候,是十个亿的人不知道。


一线城市不等于四五线城市,城市不等于乡村,这便是《啥是佩奇》的第一个切入点。


“在中国,竟然有人不知道佩奇是谁?”


当我们发出感慨时,我们已站在阶层地位的至高点。


第二条鄙视链,

来自父子之辈与爷孙之辈(代际之间)。

 

在《啥是佩奇》中,编剧精心设置了一个对比和一个反转。


所谓对比:


一边是孙子要佩奇,爷爷就要找到佩奇,这多少有点使命必达的意思。区别于老爷子对孙子的执着,另一边是,儿子告诉父亲今年不回家过年了。


这便是一个对比。


这个对比也让人很泪奔。


当我们为人父母时,我们总希望对自己孩子好,而当我们孩子因为现实生活不得不远离我们时,我们依然会把自己当初对儿女的爱,贯穿到儿子的儿子,也就是孙子身上。


谈不上是对现实的清晰认知,还是对命运的和解。


总之,爷孙之情有时候就是要比父子之情要深。


这或许是老一辈对现实中,这一辈子看得见摸得着的血脉关系的,最后一次紧握和坚守吧。


而有了对比,就有了立场。


我们在被老爷子逗乐的同时,当然很不爽儿子的不回家过年。


于是就有了反转。


反转是儿子接老爷子到城里过年。


这一条鄙视链,让我们站在道德层面的至高点。


第三条鄙视链,

来自屏幕上的佩奇和蒸汽朋克佩奇。

 

只有前面两个至高点,整个片容易垮。


于是,当最后老爷子到了城里,和孙子会心一笑时就特别让人期待。


果不其然,老爷子拿出了自己做的“蒸汽朋克版佩奇”。


这是独一份的礼物,这是真正的心意,更重要的是,这感觉让观众很爽,老爷子实在太“硬核”,太“碉堡”了!


而当我们看到蒸汽朋克版佩奇时……


我们联想起之前我们被老爷子逗乐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无比扎心,是啊,“什么,佩奇是猪?”“什么、猪是红的?”“什么,猪是这形状的?”之类的林林总总,都是老爷子一点一滴在创造自己的佩奇……


更重要的是:


他的土酷版蒸汽朋克佩奇,比任何佩奇都更像佩奇。


这剧情像不像所有小人物的故事?


小人物故事里对命运的逆袭和对权威的颠覆?


这一条鄙视链,让我们站在英雄主义的至高点。


三个至高点,让我们彻夜刷屏《啥是佩奇》:

而在刷屏背后,我想说……

 

狗年总算过去了。

猪年终于开始了。

没有什么比佩奇更适合2019年了。

 

我想说的是,在这个年关,让我们真正暖心和快乐的内容越来越少了,我们已经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开心与抱头痛哭的感动。


《啥是佩奇》的刷屏,正提醒着我们真的好久没有一起这么动容过了,所以,无论是笑容还是眼泪,确实都挺难得的。


所以,而无论是你开心笑了,还是感动哭了,或许,你都应该给你的家乡的父母去一通电话,告诉他们,在这个午夜,你竟然被一个视频弄哭了。


你,很想他们。


最后的最后,想说:


曾几何时,你曾也被人如此认真疼爱过,

而此时如今你所开心和感动的事并不多。


Feng
文章总数
69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