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首歌很巧贾跃亭和冯鑫都唱过,它的名字叫《野子》。“怎么大风越狠,我心越荡。幻如一丝尘土,随风自由的在狂舞,我要握紧手中坚定,却又飘散的勇气。我会变成巨人,踏着力气,踩着梦。” 如歌词所言,高歌之时,贾跃亭和冯鑫都在做着成为巨人的梦。“赤脚不害怕”的他们在这场“大风中”,如“尘土”般展望“尽头的纯净花园”,“蒙眼狂奔”。生死置身事外的“野子”,早已决定奋不顾身。在跑的久和跑得快之间,他们都无异的选择了后者。在为梦想而死和为梦想好好地活着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。“赴死”需要的是巨大的勇气和一个值得为之赴汤蹈火的足够伟大的梦想。股权质押、无限连带责任,“野子”们准备好了为自己的梦想赴汤蹈火,而且无论是“生态化反”还是“all for TV”,他们的梦想也都是光明而伟大的。有了梦想,企业的能力能否撑得起呢?与赴死相比,活下来却需要企业面临更多繁琐的问题。他需要企业可以低成本、快速的构建起自己的核心能力,从而形成自己的竞争力、并产生利润,在高效的组织和市场中来维持企业运转。如同很多人都梦想成为马云,但是我们总要有些真本事才能让梦想落地?是有资源人脉优势,还是有资本优势,还是技术壁垒,还是有改变世界的发明,多多少少我们应该有点核心能力。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呢?这个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的新名词,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,总体来说最重要的是:企业做的产品(服务)和技术达到行业内一流水平的能力。由此,形成在行业内难以复制的竞争力,实现用户看重、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,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,成为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。杜邦公司因为开发尼龙产品而一举成名,这就得益于企业在纤维品染色方面的核心能力的积累。索尼的微型化技术,本田的发动机研制能力,3M的粘合剂、基质、涂复、先进材料研制,正是这些核心技术保驾护航下,让企业创造出无人能及的产品及系列,成就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企业。唯有这种以自身能力为依据,“由内向外”的战略规划,才能让战略实现落地。单纯的依靠梦想,依靠“外借”的资本、技术很难形成有长期性的能力。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的,互联网颠覆一切的气息,更是创造了无限的新的可能性。世界的边界被打破了。曾经商品流通的范围,受制于企业的渠道范围,而互联网时代,商品的概念被改写,商品的流通边界也被打破了。企业的能力边界可以不再受制于自身的渠道和网络,甚至远远超出企业自己的想象范围。 在这种巨变之下,原有的传统和规则被打破,对传统的颠覆式革命悄然产生。回看格力董明珠和小米雷军的10亿赌注,其实就是传统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模式之争。这场赌约最后董明珠胜了,董明珠的底气正是在于企业发展需要核心能力的常规逻辑。“借”来的技术,是无法成为长久的企业核心能力的。赌约虽然没有成功,但小米的飞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。没有大规模的广告费用,没有繁杂的渠道商的铺设和管理,短时间就做到200亿的营收,且此后依旧飞速成长,互联网的威力可见一斑。依靠互联网的规模优势,依靠低利润和借来的高颜值形成了小米对用户的吸引力,只是这种核心能力并不是完全无懈可击的。想要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,企业的核心能力应该有以下特点:价值优越性(即成本优势,如达利作为新晋行业冠军,其最强的能力则在于其生产线、原材料供应、生产网络合力下的成本控制能力,在200亿的营收下,却为其创造了巨大的利润空间)、异质性(差异性)、不可复制性(企业护城河)、不可交易性(无法通过买卖获得)、难于找到替代品(替代威胁小)。唯有具有这样特质的核心能力,并对其不断的积累、保持、运用,才是企业的长期根本性战略,是企业可以“活着”并且“活得久”的根本。判断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强弱,不是看企业的梦想有多伟大,而是企业能力之下,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及其增长率、企业的盈利率、企业规模这些硬性的指标,这才是企业竞争力和“生命力”的实际体现。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。德薄而位尊,智小而谋大。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”唯有在企业的“力”与“谋”之间相互匹配的时候才能做成大事,否则终难逃“灾殃”的结局。这也是小团队尽量不要去做那种看起来有巨大机会的市场的原因,因为很容易被耗死。尽管“野子”不怕死,但他们真正留给这个世界的价值,在于人们对“活着”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