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内部评估自建生产线转型 IDM 一事传言已久,在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公开表明要全方位扎根半导体产业后,华为内部传出代号称为 “塔山计划” 的自建产线规划,开始被提到台面上来,成为业界热议焦点。
另外一条业界线索指出,华为海思近期将部分先进制程设计产品,做了一次重新规划,将原本台积电的 7nm 和 5nm 芯片,以及中芯的 14nm 和 7nm 芯片,全都转到 28nm 设计,看来有意退守到 28nm 制程上,长期扎营抗战。
华为这样的战略布局,看起来是先从最前端的高端制程 “暂时” 撤下,让敌军不要盯这么紧。因为之前美国下重手制裁,就是看准华为在 5G 技术和高端制程速度走太快了。
回头来谈自建生产线的事,也就是从华为内部传出的“塔山计划”。
要自建一条完全没有美国设备的半导体生产线有多难?这样说好了,如果不难,那中芯国际早就做了; 中芯国际做不了的,华为就做得了吗?或是说,那两家公司一起做,会不会比较容易?答案恐怕不会改变太多。
那换个方式想,今日美国的制裁令已经是杀到家门口,摆明就是没有半导体代工厂可以帮华为生产,难道要华为就此束手就擒,或是坐以待毙,干脆就什么都不做吗?
虽然华为没有正面承认 “塔山计划” 是否真的存在,但从上述逻辑来想,不难理解为什么华为内部会开始评估自建生产线的可能性了。
甚至传出公司高层非常重视此事,不排除以技术授权、入股、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,来推动此事。
业界指出,华为内部目前的想法是,短期内不可能达到 100% 国产化,但先做到每一道生产环节都有国产供应商进去卡位。再者,初期也可以用日本和韩国的供应商,但还是要随时有心理准备,日韩供应商有一天也可能会中断。
28nm节点,进可攻、退可守
业界认为,华为如果要自建生产线,无论是初期的实验性质生产线,或是量产型生产线,至少要做到 28nm 水平。
其实也不是非要 28nm 工艺不可?45nm 工艺技术也可以。
但对于国内芯片产品发展来看,如果不能做 14nm、7nm、5nm 制程这些高端工艺技术,暂时退回到 28nm 制程,绝对会是一个进可攻、退可守的工艺节点。
再者,也传出一大串国产设备供应商名单,被点名的有上海微电子、中微半导体、沉阳芯源、北方华创、盛美、沉阳拓荆、上海凯世通(万业企业) 、上海睿励等 20~30 家厂商。
国产设备使用率低是谁的责任?
半导体产业发展数十年下来,多数设备技术仍是处于被国际大厂 “卡脖子” 的状况。究竟是国产设备的技术能力不足?还是国内半导体厂不愿意拉国产设备一把?这有一点鸡生蛋、蛋生鸡的问题。
当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被问到在 “华为禁令” 下,建立一条 “去美系” 设备的生产线的可能性时,他做了以下回答:
“半导体产业每 2 年升级一个技术层次,这当中的技术研发都需要与设备大厂紧密配合,要保持技术领先目标,那一定要跟最强的供应商合作。”
当然你也可以说,“先求有、再求好”。先想办法建一条 “去美系” 设备的 12 寸实验生产线,有了这样的生产线后,再来考虑良率、能否真正大量生产的问题。
确实,眼前被逼急了,或许可以这样做。但如果不是发生美国两年两道禁令制裁华为这样的大事,国内业者导入国产设备的速度,肯定都是慢慢来。
主要原因是,每一家半导体厂都希望在最短时间内,新厂房能快速提升良率,然后开始放量生产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,用国际大厂成熟的机台设备,当然会比较容易实现。
尤其在国产设备的技术水平还不稳定时,贸然使用国产设备的半导体厂有时候会沦为“小白老鼠”。
如果你买的是国际大厂的设备,设备厂可以跟你说:这台设备三星或是 SK 海力士已经用来生产 XXnm 的芯片了,已经在出货了,所以用来量产绝对没问题。
要打破上述这种循环,建立认证机制就很重要了。半导体厂要如何与设备厂协作,建立严谨且有效率的认证机制,也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厂商来配合。
总体来看,如果说华为这次被美国逼急了,打算要不计后果的圈地盖厂,盖几座 12 寸半导体晶圆厂,那可能目标太远了。
但在此情势下,内部去评估一条国产化的 28nm 生产线,即使短期无法 100% 去美化,但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找到替代的国产供应商,那确实是可以讨论的。
没人知道美国禁令会维持多久?更或者是,这样的禁令会不会再去制裁国内其他企业?
很多过去在我们眼里都是 “天方夜谭” 的想法,在此非常时期里,现在都得硬着头皮去做、去尝试,都总比坐以待毙,什么都不做来得好。或许,传说中的“塔山计划”,就是这样来的。
来源:DeepTech深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