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段时间,汽车行业发生了多起新车泄密事件,涉及领克、小米、小鹏等品牌,而领克在近半年更是被泄密两次。
一、领克10 EM-P官图提前泄露事件
四、小鹏汽车G7泄密事件
2025年6月,小鹏汽车法务部门发布声明,揭示公司内部新车型拍摄活动遭遇严重泄密事件。一家受邀参与拍摄的汽车自媒体,在活动结束后违背《项目保密协议》,擅自泄露拍摄内容。即将于6月11日晚发布的新车型G7,其外观设计和价格等敏感信息在网络流传,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讨论。
泄密方式花样百出
新能源车企为啥新品泄密那么多?
车企发布新品是一套精密的营销组合拳。无论是无心还是有意泄密,大多数情况下都可能打乱营销传播节奏,减少期待感,破坏市场情绪,甚至可能让前期投入的营销资源打折扣。
总体来说,泄密对车企来说是负面的影响。泄密还会进一步加强车企对合作方的保密要求,审核更加严格,所以不少车企都要求签订保密协议,并设置高额的违约赔偿,泄密者不仅被车企厌恶,也会得罪同行。
首先,不同于传统汽车行业,新能源汽车产品更新很快,这是泄密的一大背景。
以前燃油车一个车型可能延续很多年,而新能源汽车一年都可能发布多款新车,更新频繁,这客观上增加了泄密的可能,毕竟基数大了,参与的人也多了。
说到底,汽车新品泄露是正折射出行业竞争的白热化,反映了汽车行业传播逻辑的变迁。
大部分泄密事件都是与自媒体有关,现在自媒体已经成为车企营销的重要阵地。
现在的自媒体竞争异常激烈,不排除一些博主为了抢个首发,不惜违反保密协议, “先发布再道歉”靠这种方式增加曝光和知名度。这种 “流量优先于契约” 的心态,是泄密频发的重要推手。
还有人猜测可能有车企主动泄密,以实现“被动预热”。
毕竟现在车企已经卷到不行,靠正常营销模式很难出圈,这时候“泄密”的奇招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。如果在发布会当天或头一天泄密,对新品宣传是有好处的,起到了预热作用、吸引了注意力,起到一种“事件营销”的效果。
但这种方式风险极高,一旦处理不当,可能引火烧身。我们可以注意到,最近的泄密事件基本上都没有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,反而增加了外界的讨论度。而且泄密的内容一般都是外观等内容,对产品的负面影响较小,也不怎么影响宣发节奏。
所以不少人质疑,汽车新品泄密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方式。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。
当然,也不排除竞品车企“定向泄密”这种可能。竞品通过提前发布对手新品信息,以干扰竞品的节奏。
汽车新品泄露,是行业从 “传统封闭” 走向 “开放传播” 过程中的必经矛盾:一方面,市场需要信息流通来激活消费热情;另一方面,过度无序的泄露会损害行业根基。
最终的解决方向,不是 “零泄露”,而是建立 “可控的曝光节奏”。 车企更精准地管理信息释放,合作方更严格地遵守规则,媒体更理性地看待流量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 “新品发布” 既保持新鲜感,又不失行业底线。